首页 > 印象新闻
校长日志,写给家长,是谁制造了青春期问题
发布日期:2020-06-07  浏览量:674

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,做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调节,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。学生们处于青春期,常会做出一些令家长认为“叛逆”的行文,而家长们大多工作繁忙,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有限,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发生互不理解的状况。

 

最近,高三的学生已经进入高考倒计时,而本周末上海的高二考生也将迎来两本单科高考,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,亲子之间也进入了一个更易冲突的阶段。

 

通常,我们会劝说孩子和家长之间增强沟通,站在彼此的角度理解对方,但最近我看了一本美国女性和亲子关系研究专家朱迪斯·沃纳的著作《揭密中学生:他们为何对家长关闭心门》,觉得对于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青春期问题有新的思考方向,因此想专门为各位家长写一篇文章,与你们分享一种全新的见解。

 微信图片_20200607150545.jpg

在这本书中,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——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是家长自己的错误干预造成的。当然,作者并没有指责家长的意思。

 

提到青春期,我们都能想到的一个词,就是“叛逆”,但叛逆究竟是从何而来呢?沃纳的洞见是,叛逆来自于阵痛。青春期孩子的特殊之处,在于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经历一次心理上的阵痛。而阵痛的源头,就是人生第一次“被分类”(Sorting)。

 

孩子们会因为外表、性格、家庭条件、学习成绩、体育表现,被逐渐分成不同的阶层,贴上隐形的标签,获得不同的社交权力(social power)。比方说,国内注重成绩,成绩好的是“好学生”,不好的就是“差生”;长得好看的,会被叫“班花”“校草”等等。

 微信图片_20200607150554.jpg

被分类,是一个相当痛苦的社会化过程,会带来很多潜在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伤害,这也是青春期孩子敏感、负面情绪多的重要原因。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会扮演什么角色呢?家长反而会让问题恶化。他们很容易越界,甚至撸起袖子亲自加入“战团”。

 

沃纳指出了两类典型的表现:

 

第一类:很多家长意识不到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把成人世界里的价值观也输出给了孩子,而这些价值观很有破坏力。比如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“你得比别人强”“要做人上人”“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”“不蒸馒头,争口气”“别人打你了,必须打回去”。

 

这些话背后的隐含信息是:你得在“分类”中站到链条的顶端。研究发现,这些价值观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伤害。表面上看是挺励志的,实际上会制造很多负面情绪,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伤害更大。这是因为这些孩子恰好处于一个自我觉醒的阶段,对“我是谁”“别人怎么看我”这些信息尤其敏感,而这些价值观恰恰击中了他们的软肋。

 

第二类:家长下场,亲自参与到“分类”的战团中。有些家长直接上手给孩子班上的同学贴标签,哪些是好孩子,哪些是问题少年,他们甚至会按照自己的喜好,要求孩子该跟谁交往,不该跟谁交往。还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过度保护,亲自出手帮孩子解决问题。比如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,家长冲到学校找老师,要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处理。还有的家长是直接找对方家长沟通,要求他们管教自己的孩子。

 微信图片_20200607150603.jpg

这些方法,都会让原本的问题恶化,甚至还会制造新的矛盾。一方面是给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,让孩子感觉到是自己“无能”,才让家长替自己出头。另一方面是,这些做法破坏了孩子建构幸福感的两个重要因素:一个是良好的人际关系,一个是对群体的归属感。

 微信图片_20200607150611.jpg

说到这里,也许家长还是会说,这都是为了孩子好,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,有的时候家长们怕失败,怕自己被打上“不合格父母”的标签。家长主动出击,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挫败感。

 

那么,家长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青春期呢?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:

 

一、学会倾听。不要跟着上火,要学会承受和接纳这份压力。家长需要传递的信息是:友情破裂也好,跟同学发生冲突也好,并不是世界末日,它们只是“需要解决的问题”。

 

二、轻柔地抚慰。不直接给建议,多用开放式问题帮助孩子理清思路,促使他们自己思考,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。

 

三、就算问题严重,也不要自己出手,多鼓励孩子向学校里的成人寻求支持和帮助,比如老师,让孩子对学校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。

 微信图片_20200607150623.jpg

青春期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,都是一个难熬的阶段。对家长来说,最大的噩梦倒还不是孩子叛逆,而是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说了,他们对父母关上了心门。这本书就是要告诉家长——不要做问题的制造者,也不要做问题的解决者,而是要做温柔的陪伴者。让自己守在门外,但是一直都在。